市"的出路,先农村,再城市。
二、找出路--先农村,后城市
(一)农村
设计思路:让学生思考经济改革的突破口为什么选在农村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从生产关系入手,改变所有制形式。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此重点知识,用了三则材料来加以分析。在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补充凤阳县改革前和改革后的资料,思考凤阳的农业生产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合作,从而落实了此重点知识。
材料一:"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 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邓小平
材料二:在农村实行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集体劳动,统一经营,平均分配,吃"大锅饭",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生产缓慢, 到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达到1957年水平,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材料三:周曰礼 :万里下去调查。到一个农民家里,遇见一个老头,带着两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坐在稻草堆上。旁边生产队队长向老头子介绍,这是省委的万书记来看你了。老头一听万书记来了,一下站起来,身上一丝不挂。万里当时很奇怪:"你们两个小姑娘怎么也待在家里啊?"生产队长讲她们也没有裤子穿。
吴象:万里问一个农民:"你有什么要求?"那农民把破棉袄掀开,拍拍肚子,意思就是希望肚子能够圆起来!万里感觉到我们就连这样低的要求都没有满足,我们有愧。我们现在一些干部把老百姓都忘了,过去,山区的老百姓对我们的贡献太大了。现在,老百姓还这样艰苦,家徒四壁,一无所有。
1.原因:(1)农业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
(2)农村现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的生活贫困。农业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关键;农村体制:人民公社旧体制,挫伤生产积极性,使农业发展缓慢。
(3)改革先声。安徽凤阳小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