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岳麓版必修3)
高一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岳麓版必修3)第5页

曰:"闻斯行之。"此时说明孔子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优柔寡断 D.对事情一知半解

4、(07揭阳)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统治者)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这段话的含义主要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主张统治者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韩非子主张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君主)执要,四方来效"的中央集权政府。5、韩非子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是

A.商鞅正在进行富有成效的变法 B.许多诸侯国县制基本取代了分封制

C.秦始皇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 D.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6、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应代表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答案参考与提示

2、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愚民政策;无为而治

具体含义:见课本p22(旧)

评价:无为而治,在经济遭受破坏的社会条件下,对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必将逐渐被取代。

3、⑴思想:"仁者爱人";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忠恕";"克己复礼"、"正名";为政以德;对鬼神敬而远之

⑵作用:调整人际关系;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⑶实质:实质是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影响: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经过改造逐渐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4、思想:兴王道,行仁政;民本、重农思想

历史条件: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产生);

政治: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想富国强兵,求得生存和发展;各诸侯国改革,封建制度开始确立

思想: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影响:"仁政"思想基本上奠定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民本思想对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道德思想和人格精神对于加强人文修养,提高国民素质有重要意义。

5、思想: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王霸兼用,王道为主

社会存在: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使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确立。

6、(从社会条件、墨家思想本身的特点)

7、思想: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主张"依法为本"来治国;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原因:对于推进国家的统一;对于坚定不移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对于继续推进深化改革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