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化学史知识,能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发现都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应充分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通过合适的设计,让学生总结出元素周期律,从而认识周期表的结构。现在提倡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如何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应该说教材已经给老师提供了很好的活动栏目和素材,充分利用好这些栏目,组织好学生活动,就会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时刻围绕着元素周期律这个主题,通过小组合作,绘图、分析整理数据和图表等形式,让学生有机会在活动中实践,在活动中思考,老师设置相应的问题加以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元素周期律。
2.学情分析:我们大多数人都还是按照原来的元素周期表教学进行处理,讲周期、族等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往往只能是强记住周期律的结论,而并没有建立起用原子结构的观点理解、分析元素性质的联系。而原子结构正是学生具备的最基础的知识,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利用教材提供的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等数据,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处理,发现元素周期律。 以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性学习及多媒体的应用等适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为主要授课方法,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习、体验化学科学。
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多媒体辅助,制作预习学案,提前布置完成课本表格的填写。
板书设计
第2节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律
1.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从1到8的周期性的变化。
2.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现从+1到+7、-4到-1的周期性的变化。
3.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呈现从大到小的周期性的变化。
(1)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如Cl>F。
(2)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如Na>Mg,Na+>Mg2+。
4.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