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A版必修四 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设计
2018-2019学年人教A版必修四 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设计第3页

观的么?我们来看看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反季节蔬菜,原本在冬天我们吃不到黄瓜、西瓜,现在都可以在超市买到,那么请同学回答一下,冬天的西瓜是不是物质的?

学生:......

教师:是的,虽然我们表面上创造了很多东西,但是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它的基础和前提,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马克思也说过:"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正如冬天的西瓜也需要种子、泥土、阳光、水分一样,正好说明自然界是物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所以我们得出结论,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也是客观的、物质的,不是意识的。

教学过渡:有人说,自然界的存在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人有意识的活动,是主观的。你认为呢?

三、"社会、意识皆客观"--深入浅出,突破难点(18分钟)

1、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播放视频《人类起源的进程》并讨论人类社会的产生。

教师:正如视频中播放的那样,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从一个细胞开始,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个世界上先有物质然后才有人类,人类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那么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什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呢?

学生:劳动。教师:为什么?学生:正是因为有了劳动,才有了手脚分工,才产生了语言和意识,才形成了人与人的关系,并形成了人类社会。所以我们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教师:是的,劳动在从猿猴到人类的进化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那么我们的人类社会既然已经产生,它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呢?也就是说人类社会有那几方面组成呢?

学生: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因素有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三个方面。

教师:是的,那么地理因素不难理解,包括了土地、气候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人口因素就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地方的人口素质、人口数量、人口比例等都是基本不变的,也是客观存在的。需要详细解说的应该是生产方式,通过高一的学习,我们知道生产方式包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水平基本是一致的,客观的,正如石器时代不可能出现火车一样,是与生产力水平不一致的。而我国的生产关系包括所有制结构、劳动者地位关系和分配结构这些都是物质关系,是客观的。所以我们来看大跃进时期的宣传海报,就会觉得不切实际,很可笑,这就是没有认清我国当时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低下的,不是想到就能办到的。

教学过渡:"人类社会这些客观的事物具有物质性,相信大家不难理解,那么人的意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