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日知录》三则 学案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日知录》三则 学案第2页

  北宋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全盛时期,思想界形成的理学思潮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哲学。明清时代,科举考试题目出自儒家经典,也沾染上了理学的味道。

  顾炎武生于明末,深切地感受到国破家亡的痛楚,坚决反对满清入主中原,积极参加反清复明活动。这就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渊源。

  顾炎武反对理学家一味推崇形而上之"道"而轻视形而下之"器"。他治学弃华就实,不为空言。举凡典章制度、郡邑沿革、天文仪象、河漕兵农、赋役屯田、军事边防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都是他关心的焦点。这充分体现在他的力作《日知录》巨著之中。

   梁启超评价说,清代学术思潮的兴起,是"对于宋明理学的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其职志者也",并说"当此反动期而从事于'黎明运动'者,则昆山顾炎武其第一人也"。

  

  《日知录》作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他花了30多年心血"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笔记形式的著作,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贯通古今,博大精深,在政事、世风、礼制和科举等方面均有独到见解。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19条,其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

  《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明道",为了"救世"。

  《日知录》是一个思想家的历史沉思录,它提出了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社会兴衰的观点,认为"风俗衰"是乱之源,并列举了整顿风俗的具体措施。作品主张进行社会变革,主张淡化至高无上的君权,表现出初步的民主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薪火相传的范本之一。

  

  本课所选的《日知录》三则分别从文史的功用、著书的难易、文人的名与义等方面进行论述,阐明了学以致用的务实思想,表明了作者"以实为宗"的学术主张,体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关心民族兴亡的精神品质。

《日知录》三则 主要内容 文须有益于天下 作者虽然立论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却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而且把重点稍稍落在了对写无益之文的批判上 著书之难 以考察子书演变的轨迹为缘起,纵议"著书之难",意在强调自成一家的独立创作的可贵 文人之多 引用古人论述,结合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后文人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融入了作者对立身处世的深沉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   

  文须有益于天下

  

  \o(\s\up7(之:助词,取独。纪:记载;记述。隐: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