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第2页

  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课前发放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为学习课文做准备)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在预习的基础上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文章旨在告诉我们"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他成为自己的父母",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阐述这个问题的?(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找出关键语句;通过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能达成共识的小组内部解决,解决不了的,向老师请教。后教师予以点拨)

  明确如下:(多媒体展示)

  第一部分(第1~3段):爱的能力的发展。

  成长过程: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

  第二部分(第4~7段):爱的对象的发展。(母亲 父亲)

  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

  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

  第三部分(第8~10段):总结全文:构建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快速阅读,明确文章的思路,为下一步质疑做准备 )

  四、深入研读,质疑探究。

  1、文章标题为什么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而不是"父母对孩子之间的爱" ?

  明确: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把父爱、母爱上升到哲学高度来理性分析,即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让学生从理论高度,重新认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通过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提炼出了爱的价值,也唤起人们施与爱给别人,才能得到爱。

2、细读第一部分内容,从文本中筛选信息,认识成长过程中人对爱的情感变化情况。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对爱情感变化特征表(多媒体显示)

  

  年龄段   特征   刚出生阶段(婴儿期)   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8岁以下(幼儿期)   有被爱的意识,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8-10岁(童年期)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成长期)   通过努力去唤起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时期(成熟期)   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