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动荡与变革1俄国向何处去教案北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动荡与变革1俄国向何处去教案北师大版第3页

  较能力。

  为了使本课更完整,把本课的两次革命进行比较,让学生进行区分。

  三、"退一步、进两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为巩固新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采取了多项措施:初步建立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制度;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组建红军,粉碎国内外敌人对苏维埃政权的进攻。

  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十月革命后提出的新课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在认识上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从1918年春到1920年底,在国内战争的条件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图在一个落后的、小生产者占优势的俄国,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实践证明,这一设想是行不通的。

  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采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政策。实践的效果比较好。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什么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

  (学生依据小字注解讨论、回答)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它是苏维埃政府在战争条件下,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一些临时性政策。当时,国内外敌人勾结起来进攻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的内忧外患形势,迫使苏维埃政权采取果断措施,将全国转入战争轨道。

  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以及其他产品。其目的是保证对军队和工人的供应。农民交出的产品几乎是无偿的,这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工业方面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在交换和流通方面:取消一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胜利。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这些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1921年春,苏俄发生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要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学生回答)(1)实行的原因: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主要内容:农业方面推行粮食税,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