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板书课文标题)
师:请一位同学根据过去掌握的有关诗词的知识,给大家讲一下题目的构成。
生:这首词的题目由词牌和题目构成,"忆秦娥"是词牌名,"娄山关"是题目。
师:同学解释得简洁明了,相信全体同学都能明确。这首词写于1935年,当年2月25日,红军经过激战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击溃和歼灭敌军两个师、八个团,俘虏三千余人,取得了长征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毛主席登上娄山关看到千山万岭,起伏连绵。胜利的喜悦和眼前的壮美景色,使他灵感突发,吟咏成这首《忆秦娥·娄山关》。
请大家带着对这首词的背景材料的了解,自由地读两遍,在读中品味诗人的情感。读不准的字词要自己查阅工具书解决。有疑问的提出来,咱们共同商议。
(学生大声地自由读课文,自行处理生字难词)
师:现在请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余的同学注意品评。
(学生个别朗读)
师:听了同学的朗读,你有什么话想对她说吗?
生:我觉得她对这首词整体的把握是不错的,但是在下片的最后两句语调应该再高一些,这样可以更好地表现毛主席当时的那种高兴的心情。
师:你能不能把最后两句给大家读一下?
(生读后,教室里掌声响起)
师:好,看来赵禹龙同学领会了这首词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并能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给我们大家的启示:要先读好,先要品好。我们带着刚才的交流所得,男女同学先分组朗读,然后全班同学齐声朗读。在齐读中能够读出感情,那是朗读中的最高境界,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生:有!
(教师领起,学生齐读。男女分组读后,分别给予掌声鼓励。)
师:同学们通过朗读初步,感受了这首词中所蕴含的情感。下面我们将具体地深入词作的内容,进一步进行赏析。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的内容概括一下,毛主席在这首词的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利用注释,了结上下两片的内容,思考概括。然后交流。)
生:上片:描写了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行军的情景。
下片:交待了攻占娄山关的胜利,描写了胜利时娄山关的壮美景色。
师:在明确了上下两片的内容后,我们看一看词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景物来展现当时的情景?在词人的笔下,那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抓住你感兴趣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在组内研讨交流后,全班交流)
生1:我抓住了上片中的几种声响:雁叫、马蹄声、喇叭声。这几种声音组合在一起,给我的感觉是寂寥、悲怆的。我仿佛看到当时红军行军的艰难。
生2:我赏析的是上片中有关自然景色的交待:西风、雁叫、霜晨月。这样的景象组合后,我觉得是很凄冷的,让我感到当时战斗的残酷。
生3:我们小组一致感兴趣的是上片中的动词:碎、咽 。 这两个词既写出了红军行军的急速,也写出了行军的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生4:我们感兴趣的是下片中"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里的景色给人一种大气磅礴,色彩浓烈。让我们眼前真的浮现出群山连绵,绯红夕阳缓缓下坠的景象。
生5: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大家感受到其中洋溢着一种胜利的豪情。我们还看到毛主席这里使用了衬托的手法:虽然娄山关地势险要,是雄关漫道,但是我们红军还是重新占领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