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优质课《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第2页

哪几个方面来展述它的"不平凡"?

提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作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述它的"不平凡": (1)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不平凡,辽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分明的西北高原,是白杨树赖以生存的典型环境--境美; (2)白杨树自身的形貌不平凡,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干、枝、叶都"一律向上""绝无旁枝""紧紧靠拢"--形美; (3)白杨树内在的气质不平凡,力争上游,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神美。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礼赞白杨。

1、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不是。 第7段:"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2、作者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文章含蓄隽永,与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广大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粉碎日寇"扫荡"的战绩。茅盾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由于当时处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3、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试举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1)蜡烛,光明磊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以使人联想到甘于奉献的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2)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可以使人联想到坚强不屈的精神,因此梅花是品质高洁的象征。

4、文章要赞美白杨树,第二段却没提白杨树,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这一段描绘了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雄壮""伟大",同时又用"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说明它的不平凡,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文章第7段也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暂退一步,说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

   本文抑扬手法的使用,一是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二是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5、结尾处为什么提楠木?

  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茅盾自己也曾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6、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

不矛盾。"极普通"是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而言,因为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很常见。"不平凡"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讲的,因为它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

【教师小结】

  写作手法: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欲扬先抑。描写景物:由点到面,由近及远,由下到上,由平视到仰视,由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语言句式:多用修辞(排比、反问、比喻 拟人)语言优美,富有感情。

【达标检测】

课外阅读《白杨礼赞》的姐妹篇《风景谈》,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