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材料信息"财赋之事......事归尚书""开元之后,权移他官"体现了丞相权力逐渐削弱,D项正确。由"随事立名,沿革不一"可知中央官制并不完善,A项错误;赋税名称和掌管官员的变化不能等同于赋役负担加重,且唐代后期推行的两税法相对减轻了人民的负担,B项错误;C项材料依据不足,排除。
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
1.佛、道盛行,冲击儒学,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2.儒学地位不独尊,与佛、道并存,且通过援佛道理论入儒家学说来发展自己,最终发展为"三教合一"。
3.儒学的生存与发展靠的是传统力量而缺少成熟的文化政策做保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对儒学冲击较大,隋唐统一,复兴儒学迫在眉睫。
[对点训练] 2.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 )
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配合政权统治的需要
C.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
D.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答案 B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唐代科举考试除考查儒家经典之外,还考查道家思想,设立"道举"是为了配合统治者的需要,强化其统治的合法性,B项正确。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虽然受到佛道冲击,但依然占据思想领域的正统地位,A项错误,排除;C、D两项是设立"道举"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主观意图,排除。
三 科举制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
1.与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庶族地主兴起,士族地主衰落。这一阶级关系的变动推动了科举制的产生。
2.与政治: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门阀士族垄断政权)催生了科举制的出现,科举制拓宽了选拔人才的渠道,巩固了封建统治。
3.与思想文化:科举制以儒家经典、诗词歌赋为主要考试内容,巩固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影响着读书群体的价值取向。
[对点训练] 3.白居易中举后,前往长安投诗拜谒当时颇有名望的诗人顾况,其一见白居易姓名就笑称:"(京城)米价正贵,居大不易。"后阅其诗作,叹曰:"如此诗句,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白居易)声名大振。白居易凭诗作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