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一 华罗庚 教案(1)
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一 华罗庚 教案(1)第2页

论文看出华罗庚"真不简单",建议"应该请他到清华来"。这个小故事具有多重意义。( 1 )在描写传主形象方面,这个故事表明了 19 岁的华罗庚非同寻常的数学才分以及他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突出了传主的基本特性。( 2 )华罗庚的数学才能被熊庆来发现,命运发生转变,后来他自己也成为新的"伯乐",发现和扶持了陈景润等年轻学者。这个故事为后文埋下伏笔。文章的这种写法有内韵。( 3 )在时间叙述上,从华罗庚"出名"时起笔,是一个倒叙,并由此引出他"他已经走过了相当坎坷的生活道路"。这样的开头,避免了平铺直叙和波澜不兴。

在《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文章又讲述了几个小故事:"物不知其数"算题、"罗呆子"的绰号、可怕的伤寒症等,以此来展现华罗庚青少年时期的数学天分、艰苦自学的情形以及选择数学为人生目标的过程。其中,华罗庚选择数学当作自己人生目标的故事特别令人感慨。年青的华罗庚染上了瘟疫,病好之后,却落下了终身残疾。"我选中数学,是因为它只需要一支笔、一张纸--道具简单。"华罗庚作出了最适合自己的生命选择,心无旁骛,专攻数学,有效地利用和发挥了自己的才分。祸福相倚,华罗庚的生命又一次应验了中国古语。

《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和《致力于中国的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两部分,主要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一面简要的描述华罗庚的生活变迁,一面用大量具体翔实的资料,说明华罗庚的数学研究成就。用大量文字描写华罗庚的数学研究成就,凸现了传主作为一个数学科学家的伟大之处。文章着重谈到的华罗庚数学成就有:( 1 )研究堆垒素数论。堆垒素数论涉及到把整数分解成某些别的整数的和,华林问题、哥德巴赫问题等都是这个学科中的著名问题,华罗庚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将他的欧洲同事的工作包罗殆尽,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 1941 年,他完成了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的手稿, 1946 年由苏联科学院出版。其中有些结果,现在还被认为是经典的。( 2 )多复变函数论的研究,特别是典型域方面的研究,是华罗庚对数学的突出贡献之一,他的《数论引论》受到高度评价。(建议:关于华罗庚的数学成就本身,不必花太多的课堂时间进行讲述,但是,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来,有利于梳理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也可以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在描写华罗庚作为一个杰出的数学家的同时,文章还特别写到了他的爱国情怀。对于华罗庚爱国情怀的表现,文章也是在时间顺序的框架之中、在华罗庚生平经历的延展之中来表现的,这样,就写出了华罗庚作为一个新旧中国交替时代的科学家所特有的一种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1 )、国家受辱的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任教的华罗庚对"金瓯半缺时"的国破家亡现状和"狐虎满街走,鹰鸇铺地飞"现实的愤慨和忧虑。( 2 )、新中国成立,华罗庚放弃美国大学终身教授的职务,带领全家回国,他说,为了国家民族、为了为人民服务、为了个人出路,"我们应当回去"。( 3 )数学下乡。 1958 年以后,华罗庚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和运筹学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习题解说

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此题意在领会华罗庚为学为人以及他取得科学成就的关键点。

参考答案 在几十年从事数学研究的生涯中,华罗庚最深的体会是:"科学的根本是实"。"树老易空,人老易松"是古稀之年的华罗庚利用比喻对于自己的警戒。课文运用了大量材料,谈到华罗庚成功道路中"实"的作用:科学研究的态度、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运用等。

⑵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引用华罗庚的诗词来描述他的生活经历表达其人生感受,是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之一。此题希望学生能够领会文章的这一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 文章嵌入了多首华罗庚的诗词,使得这篇科学家的传记,在大量理性的、抽象的数字描述中,又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情趣来。文章主要选择了华罗庚的四首诗,第一首是写在《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