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活动】
背景材料
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再到人类意识,人类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某校高二(1)班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了以下材料:
甲学生:铁生锈,岩石风化,水滴石穿。
乙学生:向日葵始终向着太阳,蚯蚓受到针刺立即收缩身体。
丙学生:狗的条件反射,在喂狗前先摇铃,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就会迅速跑来,并且嘴巴分泌唾液。
问题探究
(1)甲、乙、丙三学生准备的材料分别体现了什么?它们对人类意识的产生有什么作用?
(2)纯粹的运动心理能否自发地形成人的意识?意识为什么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答案:(1)甲: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乙: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丙: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2)不能。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因此,意识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知识升华
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的原因
(1)人的劳动同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在劳动过程中,由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推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
(2)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了人脑,并随着社会劳动的进步而日趋完善,这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总之,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离开劳动,脱离人的共同活动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可能产生。所以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背景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