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促使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转折点)
(2)局限性 (使俄国日后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
不彻底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沙皇专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无权地位
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欺骗性: 改革后的农民为生计重新受盘剥
三、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19世纪70年代上层建筑的改革
1、目的:使俄国专制制度逐渐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2、经济近代化w.w.w.302edu.c.o.m
表现:
工业: 19世纪末,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从手工工场向机器工厂的过渡:纺织业最为发达、20C石油初第一、机器制造等新的工业部门迅速崛起,工业产量迅速增长
农业: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P84-85)
原因:
改革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提供了资金
借鉴西欧技术
政府制定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
3、政治近代化
(1)政治体制: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富裕资阶和贵族地主包办)
建立城市自治机构-城市杜马(议会)自治局
(2)司法制度:废除旧的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4、军事近代化
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以代替旧日的募兵制;改革军事管理系统;更新军备,设立中等军事学校
5、影响: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沙皇政府在上层建筑进行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是为了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次改革是继农奴制度废除后俄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君主专制转变的第一步。
(注意: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总体水平仍远远落后于欧美;特征:军事封建帝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