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三 秋水 教案2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三 秋水 教案2第3页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7、虚词(见课后"思考练习题二")

8、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联绵词,抬头仰视的样子。

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

指让内行人笑话。

四、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哪些句子写出河伯的神态和心理活动?前后有何变化?

神态:欣然自喜--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心理: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野语有之曰......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讨论以下问题

(1)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

第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情况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个"于是焉"呼应第一层,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第二课时

五、讨论以下问题

1、北海若为什么说河伯"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一个人,只有摆脱了环境的局限,知道了自己的鄙陋,才能够和他谈论大道。

2、第二段连用哪三个比喻,说明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