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要"拿来",照此思路,那么,8-10节论证的是怎么拿来。
四、分析拿来主义:
1、"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三种人 想法 行动 实质 共同点
孱头 怕给污染 徘徊不敢走进 拒绝继承(逃避主义) 不
混蛋 保存清白 放火烧光 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挑
废物 羡慕 欣欣然蹩进 全盘接受(投降主义) 选
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2、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
--"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喻体事物 态度 本体事物 态度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使用)
鸦片 送药房供治病 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趋利避害(使用)
烟枪烟灯 毁掉大部分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姨太太 各自走散 腐朽淫糜的东西 剔除(毁灭)
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3、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选"?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肯定拿来主义
4、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
总之,我们要拿来。--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怎样"拿来"?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拿来"有何意义?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怎样才能"拿来"?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五、鉴赏语言特色:
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请学生找出文中有关例句,具体体味。
1、 例: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捧"刻画恭敬的媚态,
"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伧可怜,可鄙可笑。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反语。媚外求荣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讽刺强烈。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