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引入 由德国挑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能够持续四年作战的重要原因
德国化学家哈柏首先在实验室用氢气和氮气合成了氨气,(1)利用氨气制成氮肥,为德国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利用氨大批量制成炸药TNT,为德国的武器装备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氨: 利用历史典故引出NH3,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氨
氨的物理性质
从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等来认识氨
【实物展示】装满NH3的圆底烧瓶,烧瓶口向下,用手轻轻在瓶口煽动,闻气味
这是一瓶装满NH3的圆底烧瓶,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下面我们来闻闻它的气味(走到学生中去)
根据实验,结合课本总结氨的物理性质
1、无色, 有特殊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不慎接触过多的氨要及时吸入新鲜空气)
2、极易液化,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热(液氨常用作制冷剂)
3、极易溶于水
这些都是氨的物理性质,氨又哪些化学性质呢? 实物展示学生能直观感受氨的气味、颜色、状态等物理性质
实验探究:氨的喷泉实验 【分组实验】每四个人为一小组完成实验4-8:
(1)操作:按图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
(2)完成实验探究后学生填写下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打开止水夹,并将胶头滴管中水挤入圆底烧瓶中 1.看到美丽的红色喷泉
2.烧瓶内液体呈红色,而烧杯内液体仍为无色。 压强差
溶液呈弱碱性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及合作能力,体验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 问题探究:氨的喷泉实验 【问题探究】
(1)氨为什么会形成喷泉?
由于NH3极易溶于水,打开止水夹,挤压滴管,少量的H2O既可溶解大量的NH3(1:700),使烧瓶内气体的压强迅速减小。外界大气压,将烧杯中的H2O压入上面的烧瓶,形成美丽的喷泉。
(2)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什么?
a.烧瓶干燥;b.装置的气密性好;c.收集的气体纯度尽可能高。
(3)除氨气外什么气体与什么液体可组合形成喷泉实验?
气体与液体能够组合形成喷泉的条件:烧瓶中的气体能被滴管和烧杯中的液体所吸收(溶解或发生化学反应)
【知识延伸】
实验室可以用作喷泉实验的有:
(1) CO2、SO2等气体与NaOH溶液
(2) HCl气体与水作用
烧瓶内的液体变红,而烧杯里液体仍为无色,说明什么问题?氨能使酚酞变红?
说明氨溶于水和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OH-显碱性。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举一反三掌握喷泉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