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讲义:必修2 第六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 Word版含答案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讲义:必修2 第六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 Word版含答案第2页

深化理解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共性原因

(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交流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专题二 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转型的因素

1.制度性因素

(1)土地私有制: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延续了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2)土地私有制的负面影响: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政策性因素

(1)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3.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是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思想观念因素: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深化理解 明清时期中国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发展状况

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同时期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却茁壮成长,并最终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