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充满了人文之美。在这个理想世界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自由、快乐、祥和、安宁的生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完全是一个中国的乌托邦。这儿的人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桃花源人富有同情心,"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发散探究:可见这篇古文的美是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是期待人文和谐的美。倘若要你刻画一个世外桃源,你希望你的桃源是什么样子的?是否与古人相同呢?
目标导学二:感受文章的笔法简洁,内涵丰富
前面我们讲到了文章叙述的自然美与人文美,按道理,叙述如此多的美,理当需要很长篇幅,但作者短短几百字不仅叙述了其中的美,还叙述了遇桃源的前因后果。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
明确:原因在于文本叙事简约。
叙事简约的具体体现:
(1)省略句子成分。
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省略问答内容。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可见作者裁剪功夫。
(3)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
如:"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前文所介绍内容。
探究:本文虽然简约,但是意蕴却丝毫不减,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文章的语言不仅朴素,而且简练生动。如"设酒杀鸡作食"几字,虽着墨不多,但亲切之情溢于言表。又如"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是以少胜多,仅两句八个字,就从反面高度概括他们已经过了汉魏以来整个漫长而动乱的历史年代。文章里还有许多词语,由于简练生动,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仍有生命力。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等等。
目标导学三:深度探究,领悟桃源成因
探究: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作者以如此精湛的艺术手法虚构这桃源仙境到底有何目的?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之前探讨的桃源之美来分析这个问题。
时代背景:东晋末年,陶渊明家乡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由于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及至晋宋易代,人民逃亡情形更为严重。《宋书·荆州蛮传》说"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因"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
分析: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
探究:说这是作者本人理想的写照,也许还不够准确,我们可以看见,作者笔下,太守欲往,高尚士刘子骥欲往,这说明了什么?而后大家都未能寻到桃花源,这又说明了什么?
分析:桃花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是时代背景下的整体愿望。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花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目标导学四:材料拓展,桃花源与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