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散都是基因惹的祸
生活中常看到两种人:一种每日神采奕奕,仿佛总有用不完的力气;而另一种则时刻散漫慵懒,对家务、工作、运动等深恶痛绝,甚至在没遥控器的情况下宁愿忍受糟糕的电视节目也懒得换台。世人普遍对第二种大懒人嗤之以鼻。但是近日,加拿大安大略省汉密尔顿麦克马斯特大学的一项研究似乎让这些懒人为自己的慵懒找到了完美借口:"懒散不是我的错,都是基因惹的祸。"
研究者认为,我们肌肉中存在两种能够促使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产生的基因,而AMPK在将食物转化为身体所需能量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它存在于细胞之中,能够促生身体"动力工厂"线粒体。因此,体内能生成大量AMPK的人总是活力四射,相反,没有足够AMPK的人则会整日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
该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小白鼠。这些白鼠被分为两组,通过喂不同的食物,一组白鼠体内逐渐缺乏促使AMPK产生的基因。一段时间后,研究者让两组白鼠在滚轮上运动并进行比较。戏剧性的结果出现了,正常白鼠可以在滚轮上连续运动20分钟,运动距离约为1千米,而缺乏AMPK产生基因的白鼠则只能在滚轮上小跑约40米。研究者认为,这一研究结果同样适用于人体。
该研究的领头人格雷戈里·斯坦伯格(Gregory Steinberg)博士称,他们的研究结果或能为治疗由缺乏锻炼引起的肥胖以及哮喘提供新思路。
虽然慵懒的性格由不得我们自己,但是这种性格并非不可改变。研究者指出,运动能够促使AMPK的生成。因此,讨厌运动的人如果能够坚持,最后也会变成运动达人。斯坦伯格博士给我们的建议就是:"如果发现自己开始发胖或者存在凝滞不动的生活习惯,最好的方法是立即停止这种放任的生活方式,遗传缺损不会决定命运,毅力才会。"
常识链接--知人论世
1.识作者
杨焕明,1952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市。著名基因组学家,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主持人,长期从事基因组学研究,为争取和主持完成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1%序列的测定立下汗马功劳,使中国成为这一被称为"二十世纪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