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四十七个遇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是我的学生,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在文章中,作者对刘和珍奉献了自己最大的悲哀与尊敬。
从文章标题中的"君"就可以看出鲁迅对她革命者深深的敬意。让我们从刘和珍身上来看看这是一群什么样的青年。作者记忆中的刘和珍是什么样子的。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一个多么善良温和的女子,每遇到什么事都能够一笑而过。
3、问:文章中鲁迅追忆了刘和珍的哪些事?
个别学生找出
教师归纳明确:
幻灯显示: 毅然定《莽原》---追求进步
坦然对偏安----坚毅乐观
黯然虑母校----忧思深远
欣然去请愿----勇敢无畏
这样一个善良温和的女子怎么会是"暴徒"呢?
这样一个国立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请愿是欣然前往的,怎么会是"受人利用"呢?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年仅22岁的优秀青年却惨死在自己国人的屠刀之下。
3、鲁迅先生对革命青年的赞颂。
品味:"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幻灯出示)
请一男生读,全班齐读。
问;什么是真的猛士?
真的猛士:真正勇敢无畏的革命者。他们对黑暗的反动统治奋起反抗,他们能把惨淡的人生变得有意义,他们在敌人的血腥屠杀下毫不回避,毫不退缩。
哀痛者--以......为哀痛
幸福者--以......为幸福
问:这些革命者以什么为哀痛?以什么为幸福?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哀痛国家民族的悲惨命运,为改变黑暗的社会现实,他们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总结:杀死这样优秀的青年,就是扼杀了中国的未来。"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当局者的凶残,让鲁迅先生愤慨!青年临难的从容,让鲁迅先生敬佩,而我们的国民呢,他们的反应如何?
(四)唤醒民众
1、请接着这一段看,鲁迅先生用了一个转折性的关联词。
学生朗读"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问:淡红的血色、微漠的悲哀,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除了象鲁迅、朱自清、林语堂等少数觉醒的人起来呐喊外,广大的民众对革命者的牺牲是如此地冷漠,甚至过不了多久就会把他们遗忘的。鲁迅深感痛心。烈士的血不能白流,为了唤醒麻木的民众,鲁迅觉得该写点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