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含义 耍花招 精髓 发人深醒
四、整体感知
1."咬文嚼字"本是一个贬义词,可是在这篇文章中,它是什么意思?
明确: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含义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课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义词。朱先生是贬词褒用,他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上,"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2.给文章段落标上序号,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2段)写炼字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3-5段)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6-7段)写文学作品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第四部分(8段)总结,提倡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五、问题呈现
【合作探究】【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明确:郭沫若改字
明确: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王若虚该句
明确:改过之后确实更简洁了,但却缺少了意味。
贾岛"推敲"
总结: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苏轼《惠》诗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利用联想意义的妙处。)
"套板反应"
(指导学生理解"套板反应"的概念,概括作者的观点。)
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套板反应"。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反对。"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总结: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咬文嚼字还应有创新意识。合理的运用联想意义。
二、运用咬文嚼字这一标准,对下列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
1.春风又"到"江南岸 ,春风又"绿"江南岸。
2.红杏枝头春意"闹", 红杏枝头春意"浓"。
3."眼"看朋辈成新鬼,"忍"看朋辈成新鬼。
三、引申探究,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