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景况:情况;光景。如:我们的光景越来越好。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缠绵:文中形容叶对枝情深意厚,难以解脱,是活化的拟人辞格的运用。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飘动;形容声音延长不绝。
万应锭:万能药。锭,锭药。
相去无几:彼此没有多大差别。
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筌,捕鱼的竹器。
二、【预习反馈】
通读全文,夯实基础。
征戍( ) 橘颂( ) 招徕( ) 落木萧萧( )
涔阳( ) 无妨( ) 陇首( ) 得鱼忘筌( )
寒砧( ) 桅杆( ) 漂泊( ) 秋风袅袅( )
疏朗( ) 窸窣( ) 迢远( ) 灼灼其华( )
亭皋( ) 冉冉( ) 门栓( ) 翩翩起舞( )
探究案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全文结构。
2.浏览文章第1、2段,说说文中引用大量诗句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现象?
思考:在古诗中,诗人极少用"树叶",而常用"木叶"甚至"落木",原因何在?
("木叶"到"落木",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其关键点在哪?请从第3段中找答案)
3.重点研读探讨第4、5、6段
(1) 读第四段,请思考: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