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题:"孝"属于道德的范畴,并且是道德的根本,古人把孝看成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最高道德准则。从孝本身意义出发,所包含的尊老、敬老、养老等,是中华民族家庭和睦、邻里相亲、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有人认为孝属于封建道德,应该被摈弃,对这种观点的正确认识是( )
A.能够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对社会进步、人们成长的消极作用
B.看到传统文化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
C.没有辩证的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
D.没有看到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予以批判的继承。"孝"是中国的传统道德范畴,即有精华,又有糟粕,我们对待它的态度不应该是"摈弃"。"摈弃"的态度是只看到传统文化的糟粕,而没有看到它的精华,因此,选项A和B不能人选,而选项D与题目不相符合。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三、(学案)学习自评
(一) (学案)单项选择题
1.(学案)当年红军长征路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刘伯承同志尊重并依据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采取"歃血同盟"的民俗形式,与彝族首领结拜为兄弟,使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区。对"歃血同盟"的正确认识有( ) 1.B
①是彝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②是彝族同胞约定俗成的礼节和风气③是一种封建思想的体现,应该摈弃④对人们的生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学案)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仁学观念,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绵延下来,以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民众中保留下深厚的根基,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统治方式的改变而产生新的形式和增添新的内容,一直延续到今天。这表明( ) 2.D
①仁学观念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②仁学观念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传统思想③仁学观念对当今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④仁学观念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学案)中国绘画有着深厚的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它是以毛笔、墨、绢纸为主要工具,以讲求笔墨、气韵、意境、格调为标准,以点线结构为主要表现手段的造型艺术,风格鲜明,形式独特,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中国绘画的发展体现出( ) 3.A4.C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②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文化③传统文化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其具体内涵又因时而变④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49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学案)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人们应该具有的正确态度是( ) 5.C
①批判地继承②传统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④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A.②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