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能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文章中心,了解古今汉语的演变;
2.通过概括中心论点,研究论据论证等进一步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3.了解祖国文字的发展,能正确规范使用汉语,培养对母语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
1.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
【自主预习】
1.知识链接
吕叔湘,1904年生,江苏丹阳人,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汉语语法论文集》等。
本文选自《语文常谈》,原题为《古今言殊》。
2.给加点字注音。
朱熹 xī 王褒 bāo 昳丽 yì 窥镜kuī 苜蓿 xu 水泵bèng 胰子 yí 平仄zè
3.思考:说说文章可分为哪三部分?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1阐释语言演变的概貌;2阐释语汇的变化;3阐释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第一部分先确定"语言是演变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第二第三部分探讨"语言是如何演变的
【合作探究】
1. 文章的第一部分提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加以证明的?
世界上万事万物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假设孔子与颜回子路在交谈是朱熹闯进来的故事证明不同朝代的人的语言是有很大的差异的。通过研究古代文字记录来获得对古代语言的认识,具体阐释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从而证明了语言的演变。
2. 请概括第二部分内容,看看分几层来写的。
第一层:语汇发生变化的原因①旧事物旧概念消失,②新概念新事物出现,③外来语;
第二层:语汇变化的规律①词义缩小,②词义转移,③词义扩大,④词义弱化
第三层:语汇变化的结果①单音词变成双音词,②单音词被另外一个单音词取代,③出于忌讳变化字眼
3.从哪几件事上我们可以发现语音的变化?
用普通话读古诗,有些已经不押韵了,说明从古至今韵母有了变化;有些"平仄不调"说明从古至今声调有了变化;有些形声字的读音和声旁不相同说明从古至今声母有了变化。
4.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先根据普遍规律,推出语言是变化的这一中心论点,并举《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例子,谈文中语汇及语法的变化;接着作者重点论述了语汇的演变,从演变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