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文。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这样论述,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也不是不可以,但那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大概是摆起架子大讲理论,不大容易写得深入浅出。
4.本文所谈诗歌的"暗示性"对我们欣赏诗歌有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谈到"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它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所谓"概念中的意义",大约是指在字典、辞典上可以查到的词语的意思。有人称之为言内义,它明了确定。而作为概念的影子的暗示性,所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义,如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等,这样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有弹性的,是要依据上下文、整首诗来表达或理解的。在诗歌鉴赏中,不仅要玩味语言的言内义,而且要玩味概念以外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诗歌的旨趣。
中国诗歌语言的特点,就是注重语言的暗示性,追求含蓄不尽。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予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我们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微妙滋味。
微任务活动二 分析文章例证法、引证法运用的效果
1.在第1段中,作者列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的诗句,其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由此引出文章论说的对象和主题--"木叶"。
2.第2段引用了《橘颂》、《招隐士》、无名氏古诗中的诗句,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引用这些诗句作例证,可以说明"树"的意象比较常见,并由此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同时也为后文的分析做铺垫。
3.第2段中,作者通过大量的举例分析,总结出了哪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运用文字洗练,而洗练却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用"树叶"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木叶"为诗人所钟爱,发展为"落木"。
4.第5段中,作者举周邦彦的例子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目的是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以及说明"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以此进一步揭示诗歌形象的暗示性特征。这样写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微任务活动三 品味语言,鉴赏评价
1.结合课文内容,根据示例,赏析下列诗句中"木叶"意象的作用。
诗 句 赏 析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描绘了万木落叶飘飞的景象,渲染了凄美的意境。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①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②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③
答案 ①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生发出浓重的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②"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与洞庭水浩荡的波纹相似,极其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③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的枯叶,引发了诗中主人公对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