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五:第2单元 第6课《逍遥游》 第2课时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五:第2单元 第6课《逍遥游》 第2课时教案第2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提炼的课题   庄子思想对后世士大夫的影响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PPT课件 新新学案                教学过程 教师个性化修改 一、检查第一段背诵

二、文章品鉴

1、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谁在笑?各笑什么?(一笑的背后、二笑的深意、三笑的奥秘)

2、学生讨论展示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因为大鹏"图南",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蜩与学鸠认为大鹏高飞需做太多的准备,不够逍遥。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

反对。"适莽苍者......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作者通过比喻说明无论到野外的人还是到远方的人都需要准备足够食物;无论是鹏还是蜩,都需要借助外力,万物皆有所待。

(3)斥鴳为何笑鲲鹏?

  斥鴳认为,鲲鹏高飞需依赖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翱翔"。

(4)庄子对斥鴳的笑持何种态度?

反对,从大与小关系的角度来反驳的。世界上万事万物,所求有大有小,大固然需要凭借,小同样也需要有所凭借,因此"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是错误的。燕雀焉知鸿鹄之志?

(5)宋荣子为何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

因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6)作者对宋荣子持何种态度?

不完全赞同。"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

(7)作者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做了否定,对被"笑"的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对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也都一一否定。可以说庄子"笑"万物。庄子为何笑万物?

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3、如何看待逍遥游

"逍遥游"的"游"并不是肉体的飞升,而是心灵之游、精神之游, 是心灵的逍遥、精神的逍遥,是彻底忘却了物、我、利、欲的一种绝对自由的境界,是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逍遥游不仅体现了庄子在一个无道的社会中,对生命个体的关怀,而且还表现了一种独立精神。

4、何为逍遥?有何现实意义?

无己:忘怀自我,融于自然。解脱痛苦,获得自由。

无功:勿利于世,有所不为。不受伤害,享尽天年。

无名:远离仕途,不求名声。 免于刑戮,保全生命。

鲲鹏:才能无双向往逍遥而无法逍遥

庄子:在沉重黑暗的社会现实中追求绝对自由,有着欲飞的理想却无法飞走的悲哀。人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会带来很多痛苦。 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人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名利,则能悠游自得。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不妨去向老庄寻一剂良药。

三、 艺术特色

1、借用寓言说理。

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鴳等。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3、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