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粤教版必修三 扬州慢 教案2
2018-2019学年粤教版必修三 扬州慢 教案2第2页

师:很好。[板书:蜀离之悲]蜀离之悲是指"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那么,展现在词人面前的是怎样的景象呢?

生:看到荠麦弥望,寒水自碧,废池乔木,还有冷月和红药。

生:听到戍角悲吟,清角吹寒。

师:[板书: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桥边红药。]

师:大家想想,"红药"是词人亲眼看到的吗?

(生议论,一派赞成是实景,一派赞成是虚景。)

师:来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我认为是亲眼看到的。因为二十四桥附近盛产红药,词人看到了二十四桥,也看到了桥边的红药。

生:我反对。因为当时是"至日",也是"夜雪初霁"的寒冬,红药不可能在那时开花。所以应该是想象中的景物。

师:还有理由吗?请结合语境思考。

生:"念"是"想到"的意思。所以是虚写。

师:对了。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词人想象来年春天,红药蓬蓬勃勃的生长起来,开出绚丽的花朵。只可惜,这样的美丽,不知道是为谁而绽放。这里面,包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慨?

生:伤感。

师:对,因为故国凄凉,物是人非而伤感痛惜。杜甫游览成都武侯祠也有过类似的叹息,比如--

生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是啊,由此我联想到唐代诗人刘希夷所写的句子--"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实,这种丧亡之痛已经超越时空的限制,带有了普遍的意义,因而千百年来都能激起人们的广泛共鸣。从某种意义上说,文人创造出的他人意中所有而语中所无,给人美的享受情的激荡或理的启示的句子,就是"名句"。

师:那么,本词中,你觉得哪些句子道出了你的"意中所有"而深深打动了你的心呢?请有感情的品读,然后讨论、交流。

(生读,四人小组讨论)

师:好,是见仁见智的时候了。

生:我喜欢"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渐"字,表明词人伫立良久,陷入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格外的令人惆怅。"清"修饰"角",很特别的味道,跟"寒"、"空"用在一起,表现扬州的荒凉冷落。

师:讲得很好。我很喜欢"寒"字,它不仅表明号角声音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还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这里是用了"移就"的手法,用触觉写听觉,把所闻所感交织在一起,使"黍离之悲"更为具体。

师:跟"寒"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冷"字。谁来赏析"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句?首先,词人视线角度是怎样的?

生:仰视。

生:俯视。

师:有分歧了。说说理由。

生:明月在天上,当然是仰视。

生:作者站在水边,看着荡漾的水波以及月亮的倒影,因为"寒水自碧",所以才说"冷月"。

(掌声)

师:也就是说大家都赞成是俯视。W同学结合语境,前后勾连的分析方法很好。这三句,犹如特写镜头,我们仿佛看到词人俯首低吟的形象,感受到扬州的冷落凄清,而词人斩不断的愁绪,恰如寒夜中荡漾的水波和揉碎的月影,意境格外动人。好,继续听大家的见解。

生:我欣赏"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那个"厌"字很妙。没有生命的景物带上了人的感情,生动地表现人们对战争的厌恶。

古人曾说: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词人用拟人手法,抒情更加蕴藉含蓄,委婉动人。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就极好的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发动侵略战争的"胡人"--这里的"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