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一:赏读课文,整体把握:
1、从第4自然段中的"那"到第6自然段中的"这",从第1自然段中的"赞美"到第9自然段中的"高声赞美",分别说明什么?
说明作者观察白杨树的角度是从远到近,所抒发的感情由浅入深;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2.开篇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
这是贯穿全文的抒情线索,内容上将文章各段串联起来,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成为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3."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比喻,概述了黄土高原特有的景色:辽阔平坦、色彩鲜艳。为全文开拓了广阔天地,也为白杨树画出了背景。
4.第②段最后一句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起什么作用?
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单调",令人"倦怠",这既是实感,又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构成了文章的波澜,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说明白杨树创造了景致,点缀了大自然,振奋了人的精神。
5.第⑦段为什么作者连续使用四个反问句,其用意是什么?
第一个反问句突出人和白杨树的联系,引起读者共鸣,为下文盛赞张本。第二、三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肯定了它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四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面貌。四个反问句,从外向内,层层深入,句法同中有异,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分析手法
1、什么叫象征,本文的象征体和本体是什么?
明确: (1)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手法叫象征。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2)象征本体和象征体
树(本体) -人(象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