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2.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3.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三、文体知识及诵读提示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二者区别,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五、积累归纳文言现象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词
悦亲戚之情话(古义:"亲"是指父母亲,"戚"是指包括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义:指自己家庭有婚烟关系或血缘关系的人。)
将有事于西畴(古义: 有农事 今义: 有事情 )
幼稚盈室(古义: 小孩 今义: 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
于是怅然慷慨(古义: 感慨 今义: 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大方,不吝啬 )
3、词类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