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法
与
学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资源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师生活动 一、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新课:意识的本质
1、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二、讲授新课
(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自主探究:
1.意识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人的意识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什么区别?
3.世界是不是可以认识的?
4.意识在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5.意志、精神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怎样的作用?
2、合作探究
例1:鱼看见钓饵就咬,并不了解钓饵中的钓钩,更不清楚钓鱼翁所包藏的祸心,甚至咬钩后侥幸逃脱,下次遇到钓饵照咬不误。
例2:经过训练能从水龙头接水灭火的黑猩猩,当遇到着火的时候,如果周围只有河的话,却也不懂得从河里舀水灭火。因为它没有"水"的概念,它不知道水管里的水与河里的水都是一样的水。
问题:下列材料反映了什么道理?
教师小结:意识是人类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
3、 图片展示:世界上最奇特的建筑
问题:为什么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这说明了人类意识的什么特点?
教师小结:最蹩脚的建筑师在建筑之前,
在头脑中形成了对建筑物的主观构造,形成了计划.草图等,造出各种各样的房子,他们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
性、选择性的活动。而最灵巧的蜜蜂筑巢表面上似乎有某种预定的目的、计划,但实质上它们的操作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这说明了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选择性。
4、图片展示:神舟十号
问题:你对"神舟十号"了解多少?
教师小结: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施行动之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而动物的活动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
(二)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5、 情境探究
1912年间,德国在国际市场上大量收购石油,但只购婆罗洲地区的石油。在石油商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时,化学家提醒世人说:"德国人在准备发动战争了!"果然不出化学家们所料,德国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化学家们为何知道德国将发动战争呢?原来,婆罗洲的石油与其他各地的石油不同,它含有大量的苯和甲苯等芳香烃,而苯和硝酸反应就可以制成一种烈性炸药。化学家们就是在对婆罗洲石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之后才向世人提出历史性预言的。
教师小结:意识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6、 合作探究
问题:中国人的飞天梦想是如何实现的?
教师小结:神话通过实践变成现实。
7、 合作探究
A、意识中的东西能直接变成现实的东西吗?
B、那么怎样才能使意识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
C、意识的东西能够成为现实的东西,这是否说明意识可以产生物质?
教师小结:没有行动,再好的计划,再好的决策等于零.
8、 图片展示
教师小结:(1)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2)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9、情境探究
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回想起训练生活,不无感慨地说:"航天员每一项训练,都是对生理极限的挑战。而要克服这些挑战,唯一的办法就是以超常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坚持再坚持。"这让她面对激流险滩,始终用一种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去面对,为了实现飞天的梦想,以稳如磐石的信念,坚韧如铁的意志,日复一日地坚持,终于收获了"最完美的结果"。
问题:刘洋用超常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克服生理极限的挑战收获 "完美的结果" 说明什么道理?
教师小结:人能够能动的认识和改造世界。
9、 情境探究
有个被判死刑的杀人犯被告知用切断静脉法处决。在刑场向他出示刑具--解剖刀,并明确暗示静脉切开后过一段时间将死去。蒙上他的双眼,接着有人用刀背在他的手臂静脉处划了一刀,但没划破皮肤,再用一股细细的温水朝他裸露的手臂上流去,放在地上的面盆不断发出水滴落的声音。过了几分钟,犯人开始垂死挣扎,接着就断了气。通过解剖发现,犯人的死亡是由于心脏麻痹所引起的。
教师小结: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0、 辩论分析
有人说:"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
教师小结:精神不是万能的,说明意识来自于客观事物,没有客观事物就没有意识。意识的反作用受制于物质的决定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人要在意识指导下进行实践;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所以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11、图片展示
问题:这给我们怎样的哲学启示?
教师小结:意识的作用如此之大,但并不意味着它无所不能。意识作用的发挥要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2、 情境探究:人云亦云
宋朝期间,在河南有一个著名小镇,小镇上车水马龙,十分繁华。一日,小镇大集,集市上,一位卖枣的老翁招来许多的买枣的人,只见这位老翁高声吆喝到:"买枣啦,买枣啦,大枣小核,小枣没核!"这句吆喝声真灵,一会儿他的枣就卖完了。旁边一位卖核桃的小伙子见此情景,灵感油然而生,于是也学着老翁大声吆喝起来:"买核桃了,买核桃了,大核桃小仁儿,小核桃没仁儿!" 可结果呢.......
问题:材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教师小结:
(1)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2)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两个结合)
(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两个反对)
四、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