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
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
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
解析:选C 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而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可见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A、B、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因此选择C项。
6.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这说明王安石( )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
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
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
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
解析:选C 材料"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体现了王安石"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故选C项。
7.在王安石变法中,对农民的春耕、秋收具有明显保护作用的是 ( )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均输法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对青苗法内容的理解能力。青苗法针对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出现的困难提供钱或粮食,对农民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故选A。B、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
8.韦骧在《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募役法
D.免役法、更戍法
解析:选A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和所学史实可知,是因为采取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忙于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通过政府鼓励兴修水利的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环境。故A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