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教案免费下载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教案免费下载第3页

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他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怎样的的?或者说,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指什么? )

  3、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被折磨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插入图片,你感受到什么?学生回答

过渡:他能看到这些不幸并希望减轻这些不幸,这一切都缘于他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和对人类的关爱,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悲悯(悲天悯人)。

  罗素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

  从他的经历中都可以感受到他的悲悯情怀。

那么,像罗素一样心忧天下,悲天悯人的人多吗?请举例谈谈。

如:被订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滴着鲜血仍眷顾着红尘的苦难的人们;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阿诺德:"同情,使软弱的人觉得这个世界温柔;使坚强的人觉得这个世界高尚。"

白朗宁:"把爱拿走,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南丁格尔、 曼德拉、甘地、 特蕾莎修女

  正因为有悲悯之光的照耀,这个世界就少了一些黑暗凄凉,多了慰藉希望。世界才会前进。作家冰心有一句话说的很好:"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4、这三种追求,哪一个让他更执着、更痛苦呢?---同情心,从文章的哪块可以看出?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却总把我带回尘世。

赏析: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理想,而同情苦难则是现实。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为了自己,同情苦难则是为了他人。对人类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作者追求爱情和知识的真正动力。作者追求爱情和知识,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于水火之中。从这里也体现出一个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作者想减轻人类的不幸,但是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所以这样的人生带给作者不安和痛苦,因而他说激情将他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但是,即使痛苦,也没有放弃追求。)

5、从作者的追求中,可以看出罗素的是怎样的人?学生回答

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本文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充分显示了作者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有爱心,有责任心,敢于奉献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胸怀宽广,精神崇高等)

  (过渡:罗素无疑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对生命的理解,对众多知识的汲取和开拓,更在于他对人类苦难的不可遏止的同情心。因而他认为自己值得为他的一生而活。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

  小结:罗素的一生,是在知识海洋愉快遨游、不息求索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是丰富充实、精彩纷呈的一生。

五、感悟罗素

罗素活者的意义无疑是崇高的,有价值的。在罗素面前,我们无疑是渺小的,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