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加深学生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
(一)"重农抑商"政策
1.来历:由战国时期商鞅首先倡导,并为此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
2.内容:重视农业,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
3.目的:①直接目的: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②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可概括为:a.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b.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二)明清两代执行"重农抑商"的具体表现
1.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
①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②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2.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压制民营商业,歧视商人。
官府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独占专利。民营商业,不断加增商税。有许多歧视商人的规定,商人社会地位底。如穿衣不能穿好的、家用器皿不许用银。阻碍了工商业发展。
3.限制、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注意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形态】。
①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占用的工匠人数很多。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空间。
②采取征收重税、压价收购等手段,压制民营工业的发展。
(三)后果
1.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
2.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在讲述明清"海禁"时,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学生对"海禁"政策的理解。使学生明白这种"海禁"政策使得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挫,加速了中国落后与西方。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对外开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一)明代的海禁
【中国的海外贸易历史悠久。明代的外贸分民间贸易和官方贸易。】
1.官方贸易:一直没有中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是郑和下西洋。
2.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政策:
①原因: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的统治。
②内容: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府的主持下进行,禁止民间贸易。
③结果:倭寇之患消除后,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
(二)清代的"海禁"与"闭关锁国"
1.闭关锁国政策的概念: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交往的政策。【清代一直实行这一政策。】
2.原因:
①直接原因: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②根本原因: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③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④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3.执行情况:
①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厉行禁海,迁界,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