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认定目标 三、探究文本 "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今天,我们就从《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看他之于秋,品味到的又是什么--
二、认定目标
(多媒体展示)
三、探究文本
(一)破题感知
师:"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明确: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二)分析选材视点
1、思考: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有人写秋色,郁达夫写的是什么?注意找出文中关键性的词句。
2、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故都的秋之特点呢?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3.作者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具体品味这个秋味呢?
(明确:3段牵牛花,4段槐树,5段秋蝉,6-10段秋雨,11段果树。)
(三)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问:作者在对这些具体景物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之秋味的?下面请同学读3-11段,其他同学边听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出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请大家随朗诵者一道去神游故都,观秋色,听秋声,品秋味。
1.观秋色
师:现在大家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
明确: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师: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明确:冷色。
师:我们知道,兰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不过作者仍嫌不够,在牵牛花出场前,他特意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这个时候再加上牵牛花的蓝朵,真的让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
师: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师:每次我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常常想起王安石的这两句诗,大家一
⊙此设计是基于从学生主动建构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回忆、到图书馆查资料、网上搜索等方法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桥梁,通过交流汇总使学生丰富对秋的文化认识,从而顺利进入新层次的意义建构。
⊙把握住题目所透露的情感,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注意题目的内涵。
⊙把握文眼
学生讨论,然后师总结。
⊙师范读,学生读相结合,力求通过读加深理解,让学生入境。
⊙语调要低沉舒缓,渲染出"清""静""悲凉"气氛。
⊙在阅读中教师针对字音等问题给予强调说明。
⊙插入有关色彩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