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外市场逐渐扩大;③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在通商口岸及附近发展起来。④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出现新阶层:如买办、产业工人等
影响:这些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第11课 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
一、洋务运动
1.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内外交困,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②有识之士(洋务派)的认识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
3.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为代表。
4.实践活动: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号,开展起来。①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官僚资本性质)。代表: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最早)、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最大)、左宗棠设立的福州船政局(设备最齐全)。②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代表: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5.地位和作用:对中国早期现代化起了推动作用,①1862年,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实用蒸汽机在安庆内军械所问世,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②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培养了近代科技人才。③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④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也起了一定抵制作用。⑤对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起了促进作用。
6.洋务运动破产: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说明洋务派"求强"、"求富"的愿望破灭,洋务运动破产。
根本原因:洋务运动只重视技术上的变革,没有动摇落后的政治体制。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
1.产生:
(1)背景和条件:自然经济解体的加快;外国资本主义刺激;洋务运动诱导;
(2)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部分官僚、商人、华侨、地主私人投资,兴办民族工业。
(3)主要企业:方举赞创办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创办南海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经营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4)特点:①资金少、规模小;②技术力量薄弱;③行业、地域分布不均匀。
2.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
(1)原因:①列强在华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③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的热潮;20世纪初兴起收回利权运动。
(2)表现:轻工业特别是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
3.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②本国专制官僚势力的剥削;③归根结底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民族工业不得不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或本国政府的庇护。
4.民族资产阶级的两大特点:革命性、软弱性和妥协性
第12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