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北京开始规划城市建设方案,对于北京城墙的处理意见,当时主要分为两派:一是坚决主张拆除城墙的"拆除派";一是以梁思成为代表的坚决主张保存城墙的"保存派"。梁思成曾在1957年写下这样一段话--"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文章采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作者在论述"古城墙不应废"这一观点时,始终将"废"和"留"两种对立说法并列进行。简略主张拆除者的观点,详尽主张保存者的观点,在不断地树立靶子而反驳中体现了文章的主题。北京古城墙的"废"与"留"不是一个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得明白的问题,不同立场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单纯地强调某一点会很容易被对方抓住漏洞而难以立论。本文作者则巧妙地以双方辩论的方式,从最根本的话题开始,层层设疑,主动找出论述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一一加以解释,逐步缩小论述范围,最后水到渠成,使对方无可辩驳。另外本文态度真诚,语言得体。标题中的"讨论"一词体现出一种坦诚交流的态度。虽然本文涉及重大问题,也指出对方思考问题简单,如"主张拆除者在这些问题上面没有费过脑汁,也许是由于根本没有想到,乃至不知道墙心内有混凝土的问题吧",甚至指出拆毁城墙是"罪过的行动"。但总的说来,文中以"朋友们"相称,全文是在真诚地与意见有分歧的人交流,所以才有这种耐心细致、冷静中时显激情的心态和言语。另外,作者对城墙和一切古代文明是热爱的,他的充满热情的评价既是一种个人真实感情的抒发,也是对自己观点的一种有力的支持,正所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议论文要说服别人认可你的观点也应如此。例如文中用了"这里主张拆除者说,它是否阻碍交通呢?""主张保存者回答说:......"等五处问答。问题之间相互联系,回答上紧扣问题,深入论证,论证中大量运用反问、举例子、打比方等论证方法,形象有力地阐明了北京古城墙应该保留的观点。
类文品悟
紫禁城的城墙10米多高
紫禁城的城墙10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面午门,北面神武门,东西面东华门、西华门。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 000多间。城墙外是50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从天安门往里走,沿着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就到午门的前面。午门俗称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桥的北面是太和门,一对威武的铜狮守卫在门的两侧。
进了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7米多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1 000多个圆雕鳌头,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 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6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6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8公里。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