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解电场强度,知道它的定义式,了解比值定义法的特点。
在物理学中,常常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用来描述研究对象的某种性质。这种方法在此之前已有所认识,如物质的密度、导体的电阻的定义。在本模块的学习中还会多次接触,如电流的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定义。所以,在教学中要向学生呈现研究电场的思想方法--引入试探电荷,研究它受的力,实质上这只是一个思想实验的过程。通过思想实验过程看到,在电场中某一个点放入不同的试探电荷,电荷受到的电场力不同,但电场力与电荷量的比值F/q相同,比值F/q的大小与放入的试探电荷无关;在电场中不同的点,放入不同的试探电荷,比值F/q不同。所以,比值F/q反映的是电场本身的性质。比值定义法的特点是,定义出的物理量与用来求比值的两个物理量均无关。形象一点是不是也可以说,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是"忘恩负义"的。
* 不要求了解点电荷场强公式。
点电荷场强公式在教材中也不出现,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不要增加该公式,不要利用该公式判断点电荷电场中某点场强大小。
第三节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放电现象。收集静电应用和防止的例子。
物理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放电现象,收集静电应用和防止的例子,可以了解静电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更有利于静电知识的掌握。
* 知道导体带电时,突出的部位电荷较密集。了解避雷针的工作原理。
通过实验知道"突出的位置电荷较密集;平坦的位置电荷较稀疏"这个结论就行,不要去阐述为什么。知道导体带电时,尖锐部分电场强容易产生尖端放电;表面平滑部分不容易产生尖端放电。
第四节 电容器
* 初步了解电容器电容的意义。
教材中不出现电容的定义式,教学中也不必补充。初步了解电容的意义,让学生认识:
1、在相同的电压下,储存电荷多的电容器电容大;
2、电容的大小由电容器的形状、结构、材料决定;
3、不加电压时,电容器虽不储存电荷,但储存电荷的本领还是具备的--仍有电容。
* 知道电容器储存电荷的原理。
仅要求知道,两极板相对且靠得很近,正负电荷相互吸引,故使得两极板上留有异种电荷--电容器就储存了电荷。
第五节 电流和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