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2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案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2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案 Word版含解析第4页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了解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通过对课文中提供的图片、文字等材料的观察和阅读,培养学生对史料的诠释和解读能力;通过对洋务企业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内外因两方面,指导学生分析中国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原因,学会客观、辩证地认识和分析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引导,情景设置,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探究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分析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把握时代特征,学会客观、辩证地分析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近代民族工业这种进步经济的理性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9世纪中期,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之下,中国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封建经济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此出现,这就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新课学习】

  一、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1.小农经济的含义、地位及其特点

  (提问思考)什么是小农经济?它在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有什么地位?有什么特点?(学生根据课文P46第一自然段回答,然后教师强调)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男耕女织是其鲜明写照。

  2.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问题探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怎样理解这一"解体"过程?如何认识小农经济解体所带来的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指出:)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在洋纱、洋布的冲击下,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和农家的"织"与"耕"分离,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与此同时,列强还对中国的生丝、茶叶等农产品进行大肆收购,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小农经济的解体,是历史的进步,它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二、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

  (思考与探究)19世纪60年代,是什么原因引发了清政府内部的洋务运动?为了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洋务派创办了哪些企业?这些企业对中国早期现代化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洋务运动。)

  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

  教师: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仔细分析一下民族工业产生的历史条件,了解民族工业出现的时间、分布的主要地点、代表性的企业。然后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民族工业在什么时间出现第一次发展机遇?为什么?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与分析,理性认识民族工业这种进步经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新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