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红军长征胜利,中国革命形势转危为安,中国革命的中心由南方长江流域转移到北方黄河流域。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探究一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史料一 1927年8月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仿中国的历史传统,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
史料二 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史料三 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利用危机时刻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
问题:根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影响我国民主革命道路选择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史料导读]
(1)史料一揭示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革命道路存在重大分歧,党内存在着走城市为中心和农村为中心的两条革命道路。
(2)史料二揭示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即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三个方面。
(3)史料三说明城市武装起义失败的必然性,城市武装起义不符合中国国情。
[探究一答案]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各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落后、薄弱;资本主义发展薄弱,工人阶级力量弱小。这一切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史论总结]
全面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含义: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相互关系: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