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以"美"导入
在我国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哪里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又有梦幻般神奇的建筑。请同学们先欣赏一些这里的美景(出示图片)
二、 整体感知课文
1、 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默读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把每一自然段的第一个句子抄写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再读课文,把描写你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4、读完这些你们喜欢的景点后有什么感受呢?
三、研读与赏析
1、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长廊的。
1)长廊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
2)出示长廊的图片,欣赏着精美的画面,感受着周围美好的环境,现在我们仿佛就在游览长廊。让我们把长廊又长又美的特点读出来,好吗?
2、 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请大家默读第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万寿山的景色的。
2)谁能说出作者在山下看到什么景色呢?
3)谁能读读描写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句子?其他同学想想佛香阁和排云殿有什么特点?(指读,出示句子)
4)谁再来带着感过情读读这一段,让同学们通过你的朗读,体会万寿山的雄伟壮丽。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过渡: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色,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哪里?
2)作者描写了哪些了景点?重点描写了哪个景点?
3)那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呢?你能不能从文中的语句中体会出它的特点?
1、 欣赏图片
2、 交流谈感受
1、 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2、 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 快速默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
4、 倾听、体会。5、自由阅读,画句子。
6、自由汇报。
1、 浏览第二自然段。
1) 带着问题细读第二自然段,交流。
2) 读后自由交流。
3)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4) 看长廊的图片,齐读第二自然段。
5) 倾听,激发自豪感。
2、 掌握作者的写作顺序。
1) 读课文,理顺序。
2) 举手回答或倾听补充
3) 自读,谈体会。
4) 举手回答或倾听补充。
3、 快速浏览五自然段。
1) 倾听、回答:昆明湖。
2) 回答:石桥、湖心岛,重点写十七孔桥。
3) 交流回答:桥洞多,狮子姿态不一。 借助图片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采用富有诗意的导语,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通过默读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整体感知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采用精读感悟,感情朗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细读、精读、品读、有感情地朗读中,再现美丽的画卷,培养他们爱美情趣。 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学完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并在图片的欣赏中,有感情地朗读了重点的句段,相信颐和园的美景给我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为祖国有这些文化遗产感到骄傲和自豪,让我们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奋斗。 文中写景的句段很多,生动地再现了景点的特点,我们身边一定也有许多优美的景色,仿照文中的句子写一段话,用上自己在文中积累的词语。 总起: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 分述: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昆明湖
总结:美景说不尽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1)整节课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涨,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学生在文字、图片和视频的交互学习中,形成了合理的教学结构过程。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开始的"以美导入",正好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3) 借助多媒体,多场景多角度地像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声临其境和作者一起欣赏美丽的风光。
不足之处:1)在设计时,少了配文讲解,有的只是一带而过,学生的认识就不到位。我想应该是,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想起,播音员的配文讲解,学生的兴趣会油然而生。2)学生根据提纲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与同学们交流网络收集资料做的不好,有些同学几乎没做,其实与同学们交流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扩展。3)在研读与赏析环节做的不好,不能再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4)我在多媒体教学的某些方面还不熟练,这就提示我要认真学习方法,不断来提高水平,总之,我会认真地学习,学习方法和技巧,不断地来充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