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三 都江堰 教案2
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三 都江堰 教案2第2页

 1、问:该文是一篇游记,都江堰只不过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但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可是余先生把都江堰的地位抬高到长城之上,出语惊人地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为什么余秋雨先生如此断言呢?大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来重新看一下文章,思考问题:

 文章开篇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第一部分用了什么手法?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小结:

 开门见山,揭示主旨;总领下文;是文章的行文线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对比手法。通过长城和都江堰的比较,写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长城与都江堰可比的角度多:年代上,功用上,规模上,形象上,影响上。

 作者认为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一个最字,高度评价了都江堰的价值。

(让学生朗读这些表现长城与都江堰对比的句子。)

 2、问:第二部分都江堰的水有哪些特点?用了什么手法?作者写水的用意是什么?

 小结:

 都江堰的水的魅力:在远处便感到滋润和清朗;声音响亮,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降临,如山崩即至;急流浩荡,大地震颤;股股叠叠精神焕发,踊跃喧嚣;既驯顺又强悍。

 欲扬先抑,为后文蓄势。"去都江堰前的表现"与"接近和面对都江堰时的感受"对比;海水和都江堰的水对比。

 明确:写水强悍撒野、咆哮喧嚣,以见其凶蛮,暗示洪水成灾的可怕,也说明治水工程的艰险;写水的规整驯顺,体现治水人手段不凡,能将水化害为利。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都江堰的喜爱和对治水人的敬慕之情,蕴含着对都江堰巨大社会功用的赞叹,也为下文引出李冰作铺垫。

水性凶蛮,工程艰难,但终究被自信爽利的人驯服,体现治水人的气度手段不凡。写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