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 教案(2)
2017-2018学年粤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 教案(2)第2页

散文家:与北宋古文运动领导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如《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

词人: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词作豪放高旷,情浓意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书法家: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绘画家:善画竹,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高级厨师: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082年。"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次著名的莫须有之狱。苏轼以才华横溢而得到宋神宗的赏识,成为当时政坛上的明星和文坛上的领袖。但是,苏轼在政治上坚决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还写了一些诗文予以揭露和讽刺,引起了王安石一派许多官员的强烈不满,于是,他们从苏轼的诗文中找罪证,用牵强附会的手法指控苏轼怀有谋反之心。苏轼被逮捕下狱,受尽严刑拷打,差点被判处死刑。最后,因为皇帝的怜悯,苏轼免了死罪,贬到黄州,以团练副使安置,不得签署文书。苏轼住在黄州东坡,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黄州艰苦的生活并没有使苏轼消沉下去,他以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在"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中享受着"造物者之无尽藏"。这份超然乐观、旷达洒脱,源自儒道佛三种文化在苏轼心中的碰撞和杂糅所获得的超越。

3、赋

赋,始于两汉魏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摛文,

体物写志也。"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二京赋》等。

和苏轼的诗词一样,苏轼的散文同样具有写真景、抒真情、言至理的特点。或描写、或叙述、或抒情、或讨论,都能做到自然和谐统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行云流水皆能成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他的散文很少有雕琢斧凿的痕迹,其中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

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的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意境创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上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千古不朽的名作。

三、整体感知

(一)、注音

壬戌(rén xū) 举酒属客(zhǔ) 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 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 歌而和之(yǐ hè) 愀然(qiǎo) 舳舻(zhú lú)

山川相缪(liáo) 酾酒(shī) 横槊(shuò) 渔樵(qiáo)

江渚(zhǔ) 匏樽(páo zūn) 蜉蝣(fú yóu) 扁舟(pīan)

扣舷(xiín) 狼藉(jí) 枕藉(jiè) 嫠妇(lí)

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 少(shǎo)焉

(二)、文言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