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5、依据课文回答问题
①、[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②、[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排比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③、【端正好】: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艺术效果如何?你认为"晓来谁染霜林醉"这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④、【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此曲描写了怎样
一幅画面?曲中作者是如何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
这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⑤、《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⑥、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⑦、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⑧、"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⑨、"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10)[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