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无情地杀戮。所以,封建帝王的残暴,乃是专制体制的必然产物。
既然历代帝王虽然"残暴"但并不亡国,那么,"残暴"也就不一定是秦王朝亡国的原因了。如果再探究一下与秦同时的六国的治国策略,还会给人一些新的启迪。于是,课堂讨论又转入了对课文的分析:
问题三:找出作者对六国旧贵族(以四君子为代表)的评价,联系六国最终不免于灭亡这一历史事实,我们从中得出什么样的启迪:
对于前一问,多数学生能很容易地找出来:"战国四君子""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多数同学也能明确地认识到这就是所谓的"仁义"之举。但对于"仁义"之举并不能挽救六国灭亡的命运这一问题,学生们就感到十分困惑了。
笔者把握并利用学生的这个"困惑",进行适当地引导:六国旧贵族是否"仁义",我们暂不作讨论。但是,由他们"仁义"同样亡国这一点,可以推出:国家之存亡,与国君是否仁义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秦国之灭亡与"仁义不施"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问题四:从课文中筛选信息,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列举出秦王朝的"暴政":
列举秦王朝的"暴政",大多数同学都很容易筛选出来,课文罗列的主要有:
①废先王之道;②焚百家之言;③隳名城,杀豪杰;④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还有的同学补充了不少课外资料,主要有:
⑤修筑万里长城;⑥兴建阿房宫;
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这节课师生重写"过秦论"的关键环节。因此,例举出上述"暴政"之后,屏幕上紧接着展示出下一个问题:
问题五:逐条分析上述"暴政",指出哪些历代王朝都共有的措施?哪些是治国安邦所必须的措施?哪些是秦王朝所独有的新措施?
首先,笔者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暴政"的具体含义:
①"废先王之道",指秦王朝废除了周朝的领主分封制而实行中央集权制的政策。
②"焚百家之言",要具体分析,焚书的主要对象是民间流传的儒家经典,而秦王朝的国家藏书馆中(即"博士官所职")的儒家经典并不在焚烧之例。真正把许多图书典籍焚烧绝迹的罪魁不是秦始皇,而是项羽!项羽进关,杀秦子婴,火烧咸阳,大火三月不息,多少文化典籍与艺术精品付之一炬。
③"隳名城,杀豪杰",指的拆除六国原有的都城与军事设施,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一;杀戮六国的将士,以巩固新生的政权。
④"收天下之兵",收缴民间散落的兵器,防止人民起兵造反。
⑤"修筑万里长城",其实,在秦统一之前,燕、赵、秦早已修筑了各自的长城,统一后,秦所做的工作不是"修筑"而是"连接",即将三国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这样的工程,其耗资耗力与当初燕、赵各自修筑长城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况且,这样的工作,对于巩固边防,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是十分必要的。
⑥"兴建阿房宫",王朝初立,大兴土木。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对这些"暴政"进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归纳整理、得出结论的能力。经过辩论,相对统一的意见是:
历代王朝所共有的措施:②"焚百家之言";③"隳名城,杀豪杰";⑥大兴土木;
治国安邦所必须的措施:④"收天下之兵";⑤"修筑万里长城"
秦王朝所独有的新措施:①"废先王之道"。秦以后的二千多年,所有的改朝换代,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秦王朝的中央集权制。故前人有"千古一秦"之说。
明白了上述"暴政"的真实情况,笔者不失时机地指出:焚书、毁城、杀人、弱民,这些严酷统治,一则是维护新兴的中央集权制所必须采取的过激措施,二则历代王朝都曾采用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