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学案(岳麓版08版必修1)
历史: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学案(岳麓版08版必修1)第3页

☆三.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①1989年至1990年,东欧六国(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 政权纷纷易手,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②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剧变后的东欧各国放弃了社会主义的方向。③原因:内因--各国照搬苏联模式,经济上发展缓慢出现危机,政治上忽视民主与法制。外因--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和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政策

(2)苏联解体

背景:①20世纪80年代,苏联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②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误,表现在指导思想上放弃科学社会主义,建设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③东欧剧变和1991年经互会和华约相继解体,使苏联在欧洲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崩溃。

过程:①戈氏政治改革诱发了民族纷争、政治斗争和加盟共和国独立。②1991年的8.19事件是解体的催化剂,它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被排挤出政权。③同年12月,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布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苏联解体成为定局。④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表现:①"冷战"结束,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但借此建立单极格局,形成美国独霸世界的局面是不可能的。②欧盟由于其经济实力强大(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而成为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一个因素,正力图以整体形象出现于国际舞台,与美国竞争。③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日本提出了走向政治大国的对外战略。④目前仍处于经济困难中的俄罗斯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军工企业实力雄厚,正力图重振大国雄风。⑤中国近20年来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外交上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地位大增。

  从近期看: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并还将继续下去;从长远看: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

影响: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20世纪50-60年代)

1.新中国外交根本方针--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确定

(1)背景:①二战结束后,世界逐渐形成两极格局;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社会主义形成世界体系,社会主义阵营形成。③亚非拉民解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殖民枷锁,赢得独立。④新中国成立,国家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大国遏制新中国,新中国政权巩固和国家建设需要社会主义国家支持。

(2)内容:①新中国成立之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明确表示。②建国初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①建国一周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最突出的成是中苏建交和毛泽东、周恩来访问苏联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②1950年~1953年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③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并在会上起了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④1955年,参加了在万隆召开的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

4.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1)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