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这一切与布热金卡的历史太不相配了,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与它最相配而现今,两种不相配的东西结合在了一块,所以作者感到"可怕"在这里无一句控斥却强烈表达了作者的愤懑,同时在开头给读者造成了情感上的震撼和心里上莫名的压抑 。
2."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些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明确]: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究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3."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的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明确]: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细节描写,在集中营长廊里那数以千计的已遇难的囚徒们的照片中,竟有这样一张充满青春与梦想的照片,而这美好的生命已化为灰烬,这不正是对法西斯的控诉吗?
四、合作探究
1.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很多,而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它和我们过去读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般的新闻很客观,相当冷静,而这篇文章突破了新闻"零度写作"的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里灌注着个人的情感。
2.本篇新闻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大奖,获奖就要有颁奖词,下面就请同学几人合作,尝试为这篇文章设计颁奖词,要求从作品本身的价值以及它的社会价值两个角度来设计
[明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了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于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民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五、重新感知课文
播放一小段来自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关于纳粹焚尸的剪辑,让学生深刻理解作者,并沉浸在文字中的悲痛与沉重,营造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