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筷子何以毁掉一个国家
秦 强
《韩非子·喻老》中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贵为一国之君的纣王做了一双象牙筷子,就让身为三贤之一的太师箕子感到恐怖,原因在于,箕子害怕的不是象牙筷子本身,而是由象牙筷子引发的一系列后果。
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瓷瓦器,要配犀碗玉杯;犀碗玉杯肯定不能盛粗茶淡饭,要配山珍海味。吃山珍海味就不能粗布葛衣、茅草陋屋,而要锦衣华车、琼楼玉宇......箕子"畏其卒,怖其始",从一双象牙筷子身上看到了纣王的欲望难平,为殷商王朝的前途命运感到担忧。果然,"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纣遂以亡。"
一双小小的象牙筷子何以能够毁掉一个泱泱大国?显然,毁掉殷商王朝的是筷子背后的奢靡享乐。历史和现实莫不证明,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还是基本道德底线。奢华的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各种贪欲接踵而至,永无尽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当无限膨胀的贪婪欲望遇到了不受节制的恣意权力,结局就是意料中事。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对个人来说,德为立身之本,俭为养德之道。勤俭节约可以降低人的物质欲望,减少外物的刺激需求,通过清心寡欲来修身养性,提升内在的道德修养。历史上,富甲天下的邓通饿死街头,富可敌国的石崇收监问斩,贪恋专权的刘瑾招致凌迟,国之巨贪的和珅狱中自缢......这些生前锦衣玉食、不可一世之人,最后结局无一不是财尽人亡、身死名灭。
对国家来说,勤俭节约是立国之本,也是治国之道。俭可以养廉,廉可以治国。即使是处在繁荣盛世的贞观之治时期,魏征仍不断谏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历史表明,勤俭和廉洁如同一对孪生兄弟,克勤克俭往往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勤俭不兴,贪欲不止;节约不行,欲壑难平。考究不少落马的豪贪巨蠹,其贪污腐化的直接起因,往往是一包名烟、一瓶美酒、一顿大餐、一块好表,之后就慢慢放弃了勤俭节约的底线,渐渐养成了奢靡享乐的恶习,最后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路。最近爆出的一些触目惊心的"老虎案",无一不是背弃了节俭节约原则,走上了奢靡享乐的歧途,在贪腐堕落的泥坑中越陷越深,最终沦为国家的罪人。各级干部应当懂得,唯有把勤俭作为一种境界去修养、作为一种品格去恪守,才能自由行走在清正的大道上。
(有删减)
魏征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魏征的直言敢谏照出了太宗的宽容与大度,魏征的"十思"也照出了太宗的骄奢之气与蜕变之态。正因为魏征这面镜子的存在,唐太宗才悬崖勒马,保住"从谏如流"的晚节,使贞观盛世得以善始善终。从此一段君臣佳话亘古流传,一代盛世光景彪炳千秋。这是魏征的幸事,是太宗的幸事,也是天下的幸事。
[写作运用]适合"为政者善纳谏""从谏如流""广开言路""倾听"等话题。
"从谏如流"常被用来形容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古语云:"古之贤君,其从谏也,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由此可见,古人对此是非常推崇的。波兰的谚语也说:"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至此,我们是否可以下个结论:从谏如流,多多益善,听从一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