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鲁迅认为,当时左翼的"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和右翼的"国防文学"这两个口号侧重点不同,可以在"抗日"的旗帜下并存。
D.在民族大义面前,鲁迅毫不犹豫地站在超越派别团结御侮的高度,主张文学界同仁不分新旧派别,凝聚力量、投身到抗日救国中去。
【解析】 "表现了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分析不当,应为表现了鲁迅先生培植革命文学的满腔热情。
2.这篇文章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回答。(4分)
答:示例:①对中华民族无限热爱,对侵略者无比仇恨。为了捍卫民族尊严,他积极组织并参加文化抗战活动,以笔为武器,向敌人战斗。②关心和提携文学青年。他积极为年轻作家的抗日作品作序,并大力推介。③有敏锐的政治眼光。他和冯雪峰等商定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强调无产阶级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④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逝世前18天,身体已经极度虚弱时,仍然坚持战斗。
【解析】 4分,答出一个要点给1分,给满4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3.鲁迅先生作为文化界抗战的核心人物之一,他在抗战救国中作出了哪些重要贡献?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5分)
答:示例:①与同仁一起,共同发起成立了"左联",在成立大会上的演讲《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被认为是左联的纲领。②与其他知名人士联合发表宣言,对日本的侵略和屠杀行为进行抗议。③积极推介年轻作家的抗日作品,亲写序言,并高度评价。④领导了文学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设。⑤逝世前18天,仍会同21人联合发表宣言,主张全国文学界为抗日救国而联合。
【解析】 5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给满5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痛 哭 和 珍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