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晴了、青布单衣的都市闲人
秋果胜景:枣子树、淡绿微黄
特点:清、静、悲凉
"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读这篇文章时,从秋声秋色中我们感受到秋的意境,更看到了一个落寞知识分子的身影。
3.感情
明确:借写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表现时代在作者心理所投射的失望而徘徊的忧思和落寞之情,同时与南国之秋相比,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和眷恋之情。
4.目的
明确: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并流露出孤独、忧郁的性格。
5.写作手法
明确:
(1)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但"故都的秋"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却了它固有的特征,那牵牛花,那秋槐,那秋蝉......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光和反射。
(2)运用对比手法。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作对比,抑彼扬此,表达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和无比眷恋之情。
(3)多处使用排比手法。
文中有许多并列句子或短语,具有工整、雅致之美,抒情味很浓厚,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如:a."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短语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后面的"来得悲凉"似乎应该比前面两句更舒缓而深沉。也许主张语言简洁的人会觉得"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更好,可是这样一来,排比的气势就没有了。
b."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此句前后都采用排比的写法,从不同的方面说明南方之秋无可欣赏之处,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表情达意非常充分。
c."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描写性的名词短语,一个短语就是一幅画面,展现出生动的美景,成为"故都的秋"的美妙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神往之情溢于言表。
d."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是近于口语的文字,好像作者津津乐道的样子就在眼前,充分地表达了赞美之情。
e."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骆驼。"这是说理性的语句,但是以具体事物来说明,生动形象,饶有趣味。且用比喻,分别从味道的足与不足、质地实在与不实在、味道的浓与不浓、性情的厚重与不厚重来表现故都秋的特征。
四、质疑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