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一1.1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 教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一1.1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  教案第2页

知识与能力:

  识记: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的区别。

  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来说明应当如何正确看待金钱。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职能及纸币的理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教学重点:

  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  教学难点:

  纸币的发行规律;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教师情境引导法,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PPT 师生活动   [第1课时]

  自主学习--探究商品的基本含义

和基本属性

  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P4第一段内容,找出商品的含义。然后设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 片中哪些物品是商品?这些物品由市场销售、孩子购买、到作为礼物送给老奶奶这一过程中都是商品吗?

  ②你能列举出生活中几样不是商品但人们的生活却离不开它的物品吗?并分析它们为什么不是商品。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合作探究

  探究一:探究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小组讨论:

  生活中人们为什么要去购买商品?你能用一句成语说明你希望买到的商品的特点吗?

  然后,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人们总是希望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过渡:日常生活中我们大都是用货币去买自己需要的商品,但也存在不用货币的换购活动,下面我们就来体验一下没有货币的时代人们是怎样换取自己需要的商品的。

  合作探究

  探究一:探究价值与等价物

  简要说明早期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思考:不同商品之间为什么能交换?

  情境设置;学生之间模拟物物交换,可以随机选择要交换的商品,与同学们分享交换的过程及遇到的困难。

  让学生谈谈他对这种交换的感受,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并想办法提高交易成功的概率。

  最终找到解决办法:寻找大家相对比较乐意接受的商品。

  探究二: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揭示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1)多媒体展示牛羊、贝壳、布匹等一般等价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它们的缺陷。

  (2)展示金银的课件,说明金银的优点,揭示货币的产生:由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3)引导学生比较货币与其他商品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得出:是否充当一般等价物,是货币与其他商品的本质区别,货币所起的作用就是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因此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第2课时]

    俗话说:"钱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这里所说的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货币。请同学们告诉我,如果你手里有了好多钱,你准备用它干什么?(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设疑思考:货币可以买自己想要的商品,那么,货币在这里执行了什么职能?

  (二) 货币的基本职能

探究活动:

  场景设置:李先生花了50万元买下了标价52万元的标致牌汽车。先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再回答问题:在这一场景中货币发挥了几种重要作用(职能)?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板书)

  请看p5图片,阅读文字,理解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表现为观念上的货币,如:图中自行车380元/辆,彩电4700元/台等。

  2、 流通手段(板书)

如果,现在我需要一辆自行车,就需要拿380元去买,而车主拿了这个钱就可以去买其他的东西。这样,货币就不再固定地在某个人手上,而是在运动了。这个运动的过程就是流通的过程。(p6图)

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表现为现实货币。

  货币除了这两种这两种职能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第3课时]

  (三)纸币(板书)

  我们已经知道,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过程中,其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各历史时期的货币形态)

  师:货币的历史发展:金银条块-铸币-不足值的货币-纸币-电子货币阶段

  铸币在流通中不断磨损,减轻了重量,变成了不足值的货币。人们只关心它是否能买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不关心它是否足值,这要就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

  探究活动:"交子兴衰史"

  思考:

  1、交子的产生过程告诉我们,纸币相较于铸币有哪些优点?

  2、为什么交子最后被市场抛弃?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板书)

纸币发行过多,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纸币发行过少,会引起纸币升值,导致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删除)

  纸币的发行量是受客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纸币的发行量是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的。(板书)

  思考:如果纸币发行的过多会,又没有有效遏制,会带来什么结果?

  3、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

  4、规范人民币的使用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以下四副图片:

  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爱护人民币?

  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爱护人民币。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探究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有关纸币的一些知识,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防范意识和道德素养。认识到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5、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以下两个观点进行讨论:

  观点一:金钱是众善之门;观点二:金钱是万恶之源。

  讨论结束后,请几位同学发言,由同学们评出获胜方和最佳表现者。

  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教师再通过多媒体播放周正演播的戏剧故事--莎士比亚的《雅典的泰门》片段,并用文字展示故事中的一段话: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不,天神们啊,我不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信徒;我只要你们给我一些树根!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之后,教师及时帮助学生进行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我们每一个人都离不开金钱(货币),它是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但我们要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不盲目崇拜金钱,不见利忘义,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设计意图: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思想在一些同学心中已经开始发芽。设计这一探究活动,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在为社会的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